山东举行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新闻发布会

  山东举行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新闻发布会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19日(星期二)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司法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主持。

  今天,我们邀请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增胜先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田丙昆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局长赵辉先生,省法院二级巡视员朱云三先生,省司法厅副厅长田秀娟女士,共同介绍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好!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和国家事业布局中突出法治保障工作,首次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更加凸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保障性地位。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法治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情况。

  一、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走深走实。始终把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多措并举推动习法治思想入脑入心。一是强化部署推动。印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意见,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法治思想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二是深化学习培训。截至11月底,省市县三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累计学习习法治思想282次,全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将习法治思想纳入主体班次714期。成立习法治思想讲师团,举办专题研讨班,将习法治思想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三是抓好宣传阐释。开设“法治山东”节目,在各类普法阵地设立专区专栏,推动习法治思想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将习法治思想研究纳入省社科规划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课题,组织开展法治山东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推出研究成果30项。加强山东省习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建设,举办泰山法治论坛(2023)、沂蒙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论坛,加强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

  二、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一是加强统筹推动。推动召开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及办公室会议,研究重要法治事项21件。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层面法治建设综合评估和动态监测,建设山东全面依法治省信息平台,组织开展法治为民实事推荐评选活动,着力提升法治建设质效。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在全省部署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全省8.6万名领导干部参加2022年度述法,《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我省做法。开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书记话法治”宣传栏目,开展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贯彻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实地督察,推动法治建设责任落实落地。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市、县(市、区)政府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开展第二批法治建设典型选树活动,以典型选树带动基层法治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三、立法引领保障作用不断彰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截至11月底,全省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65件、政府规章29件。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围绕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全省工作大局,出台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农村供水条例等一批创新性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二是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托立法研究服务基地、立法专家库、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广泛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立法建议。制定实施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健全完善省、市立法工作沟通联系机制,推动全省立法质量提升。三是推动清理工作常态化。建立常态化法规规章清理机制,部署开展涉及黄河保护、外商投资、行政复议等领域法规规章清理工作。

  四、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打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以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出台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为优化法治环境提供坚实制度支撑。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双全双百”工程,推出88个“一件事”〔围绕企业从开办到退出、个人从出生到身后两个全生命周期(“双全”),分别整合企业和个人经常办理的百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双百”),推出“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助残一件事”、“物流一件事”等88项〕。推进政务服务“跨域办”,162件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14件项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全面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实现常用电子证照在130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中的全面应用。三是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设立青岛国际商事法庭,济南、青岛、烟台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国际仲裁院(中心),我省5家律师事务所入选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示范机构,着力提供优质涉外司法和法律服务。

  五、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出台《关于推进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工作的意见》,不断提升依法决策水平。大力推进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工作,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及所属部门、乡镇(街道)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二是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纵深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部署开展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试点,强化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全省共有行政执法主体7643个,行政执法人员21.6万余人,全部做到持证履职、亮证执法。三是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9万件,各级行政机关共办理行政应诉案件1.7万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9%。四是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召开全省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出台年度工作计划,命名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开展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培树法治政府建设“山东标杆”。

  六、司法质效和公信力稳步提升。狠抓办案质量,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坚决守牢公平正义生命线万件,收结案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完善审判委员会和专业法官会议工作机制,确保裁判标准统一。组织开展“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六个一’”专项活动,发布典型案例3253件。二是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公益诉讼检察专项行动”“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法律监督工作。截至11月底,全省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054件。三是依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依法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网络“黑灰产”、涉海涉渔和跨境赌博等突出违法犯罪。组织开展“昆仑2023”“净网2023”“守海护岸2023”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最大限度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11月底,全省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4.0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7万名,同比分别上升34%和47%。四是加强监狱执法规范化建设。修订“减假暂”案件办理制度,完善分类评估提请办法,落实审核督办和评查巡查机制,推行监狱执法证据 “一案一卷” 管理,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度研发刑罚执行办案平台功能,完善网上办案流程,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协同办案。

  七、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积极营造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工作,持续深化宪法、民法典、黄河保护法“十进”活动,举办山东省民法典宣传月法治文艺汇演,组织开展“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巡演。开展“沿着黄河去普法”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3425场次。全省已命名3批396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二是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初步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济南等8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省划分网格15.7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7.7万人。全省共培育“法治带头人”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19万余名,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全省84%的行政村。三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省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6.6万个,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完成首次全省司法鉴定机构诚信等级评估工作,深化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年均提供法律服务100万件次,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请问山东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找准地方立法服务保障的结合点和发力点,多措并举抓落实,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一是着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提质增效。作为立法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省人大常委会始终重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工作。2021年12月在原有8个立法联系点基础上,增设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全省设区的市全覆盖,其中黄岛区人大常委会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我省设立的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立法工作中我们注重保障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参与度,发挥联系点立法“直通车”作用: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带头定期到有关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联系和调研,面对面听取基层群众的立法意见;安排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员参加全省地方立法培训班,常态化推进联系点人员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引导各联系点结合实际主动认领法规项目,形成征集立法意见清单台账,实现提交立法意见建议的质量和数量双提升。同时我们正在探索把更多的立法调研、听证等放在基层立法联系点上开展。例如,不久前召开的山东省食品安全条例立法听证会,专门安排在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进行,这也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将立法听证会开进基层立法联系点。

  二是不断健全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机制。我们持续推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不断拓宽公众有序参与地方立法渠道,加强和改进立法听证工作,在加大频次、丰富形式、贴近群众、务求实效上持续用力。例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听证会在4个设区的市接续召开,做到“立法机关多跑路、人民群众少跑腿”;在今年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立法听证会上,专门邀请初中生作为陈述人,直接听取被保护对象的意见和诉求,这也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邀请未成年人参加立法听证。同时,还开发建成智能立法系统平台,专门设计了立法规划计划征求意见、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功能模块,以利于人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参与地方立法。

  三是持续加强和改进立法调研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立法调研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省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调研时创新采用“蹲点调研、返场听评”、问卷调查等方式,摸清真实情况,了解群众意见,找准主要问题,注重听取行政相对人、、基层群众的意见,着力增强立法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立法过程中,为了更好倾听残疾人群体的心声,我们组织开展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两类问卷38项问题,通过山东人大门户网站和山东残联网站,面向全省征求意见,收到有效问卷4340余份,并形成了《山东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地方立法问卷调查报告》。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以科学翔实的数据为条例的制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请问,山东在污染攻坚、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执法措施?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严格、科学、规范执法,纵深融入污染防治攻坚和服务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以严格执法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保持严的基调,联合省公安厅开展4轮次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全省已查办涉刑案件237起,其中危险废物领域157起,自动监测领域80起。公开曝光典型问题,以强有力执法震慑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山东连获“优秀”等次。

  二是坚持以精准执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清单范围扩大到中小微企业,目前全省正面清单企业5791家,同比增长65.9%,居全国首位。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完善以自动监测、用电监管、卫星遥感为主的环保监管“智慧天网”,对企业“无事不扰”,2023年以来全省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43411家(次),非现场执法占比达39.58%,较去年同期增长14个百分点。全国首创环境问题线上整改审核,解决企业环境问题7481家(次),“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努力实现监管效率、环境效果、发展效益相统一。

  三是坚持以规范执法保障提升依法治污能力。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形成边界清晰、协同高效的职责体系。规范任务发起。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规范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在省政府联席会议作典型发言。规范执法程序。深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在全国率先制定执法现场工作规程和操作手册,积极推行清单式执法,实现执法流程标准化、模式化,7项创新机制被全国转发推广。规范行政处罚。修订《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新增6种不予处罚情形,2023年以来共减免处罚案件1623件,同比增加67.8%。规范稽查评查。完善省市县三级案卷联审机制,强化“综合执法稽查+非现场执法稽查”,我省案卷成绩连续两年夺得全国第一。

  四是坚持以实战实训支撑打造生态环境执法铁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2023年以来指导12家执法机构完成示范单位创建,为高效执法蓄势赋能。高标准建设“十百千”执法人才库,多元化多层级培育379名省级人才,打造坚强后备人才梯队。坚持实战实训、硬件先行,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实战驱动、智慧赋能”为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我省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勇夺“两连冠”。

  请问全省法院在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法治思想,在省委坚强领导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力指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抓实“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新时代能动司法,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抓执法办案。截至11月底,全省法院收案214.9万件,结案194.4万件,收结案分别居全国第2、第3位。一审裁判被改发率1.8%,平均结案时间48.1天,一审服判息诉率89.2%,审判执行质效持续走在全国法院第一梯队。强化“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意识,妥善审理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文喜职务犯罪案、全国首例预防性放射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围绕农业强省建设,出台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保障农业强省建设和粮食安全的18条意见,守护“农业芯片”。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办理破产、解决商业纠纷领域12项改革举措,助力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

  二是聚焦人民至上抓理念更新。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组织开展“六个一”专项活动,举办“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精品案例讲评会,推动理念落实落地。统筹线上线下诉讼服务,兼顾不同群体司法需求,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诉讼引导,全面提升诉讼服务质效。深入推进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建设,全面落实“事务集约、繁简分流”执行权运行机制,组织开展涉民生案件、涉党政机关案件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执结首次执行案件46.6万件,执行到位921.6亿元。

  三是聚焦延伸职能抓诉源治理。深入分析金融、破产、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类案发生原因,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向省委提交专项报告10份。健全府院联动工作机制,与省政府召开全省府院联动第一次协调会议,对常态化开展府院联动作出明确部署。着眼“抓前端、治未病”要求,积极参与“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加大与工商联、行业协会等对接力度,诉前调解成功案件56.8万件,同比上升11.7%。主动融入国家和社会治理,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2212份,同时抓好督促落实,收到反馈1058份,努力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

  四是聚焦公正司法抓改革创新。建立“两张清单”制度,即部门工作职责清单和个人岗位职责清单,明确部门和干警的工作要求和内容,每月对照清单,有督促、有检查,做实队伍管理。落实院庭长办案责任,院庭长办结案件101.2万件,占全省法院结案总数的53.7%。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该制度审结刑事案件6.5万件,占全部刑事结案数的92.4%,最大限度减少、转化社会对立面。建成智慧法院4.0版,特别是充分发挥要素式审判、金融智审平台、道交智审平台等作用,减轻了法官事务性工作。同时,当事人通过系统可随时掌握办案进展,最大限度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体现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八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请问“八五”普法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八五”普法以来,我们坚持以习法治思想为指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省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法治元素,实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措施。印发实施《山东省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全面提升山东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水平、推进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深入推进法治文化传播、加强法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12个方面推出具体举措,进一步细化党中央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大力推动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依托全省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建立健全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注重加强基层单位和乡村、社区法治文化形象塑造,2023年年底前力争实现全省每个村(社区)建设一处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省已命名3批共计396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

  三是推进法治文艺创作。开展山东省法治文化专项课题研究,确定“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研究”等20个重点研究课题,进一步提升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水平。实施“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扶持创作了一大批展现齐鲁特色、“接地气”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举行全省“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巡演启动仪式,在全国、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组织开展巡演,线上线下场均观众五十余万人。全国普法办开设的普法作品库,我省报送数量、入库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被全国普法办通报表扬。

  四是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促进法治文化建设与齐鲁传统文化、廉政文化、机关文化、行业文化等有机结合,推动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部门有特点、行业有亮点”的法治文化建设格局。比如,淄博市深挖齐文化法治元素,推动齐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制作齐文化博物院3D馆,打造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法治教育基地。潍坊市实施“法润鸢都”品牌提升行动,创出昌邑市村村“法治体检”、青州市“沿着花路去普法”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牌。济宁市借助儒家思想发源地独特优势,将“儒学治乡”融入“依法治村”等等。

  五是提升法治文化传播力。省司法厅建成融媒体中心,与20余家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全系统954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形成矩阵效应,常态化开展“小姜说法厅”“法治保障走在前·乡村振兴看样板”等法治专题宣传专栏,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宣传舆论氛围。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司法厅宣传教育处郝俊平,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