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旅2023年“答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

  青海文旅2023年“答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稳步推进央广网西宁2月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2月2日,记者从2024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局长暨青海省文物局长会议上获悉,2023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

  2023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深化、稳步推进。将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作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细化研究“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编制《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和正负面清单,深入开展环湖旅游市场整治,推动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青海湖示范区的样板标杆作用凸显。编制完成《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初稿)》,发布《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等4项行业标准,上线运行“智游青海”小程序。开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体验等特许经营试点。

  过去的一年,青海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获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青海历史文物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优胜奖,“青绣”等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中国的故事”专题宣介会。大柴旦星空、祁连天境圣湖营地入选国家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格尔木旱码头·1960旅游休闲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街区。“天境祁连”“河涅民俗文化”等11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认定命名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互助县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拓展夜间文旅消费场景,丹噶尔古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青海省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落实文物保护资金1.6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48个,丁都普巴、宗日、夏尔雅玛可布等遗址和热水墓群主动性考古发掘进展顺利。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创新展陈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博物馆之夜”“馆长直播”系列活动实力“圈粉”,吸引观众600多万人次。深化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研究阐释,争取非遗资金4305万元,认定9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家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

  一年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持续推动文化为民、旅游惠民。加大舞台艺术创作力度,组织开展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原创歌剧《青春铸剑221》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现代京剧《长空烈焰》获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杂技《太极·坛韵》获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实现青海省杂技国际奖项零突破。

  此外,青海省大力发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投资1322万元,实施12个智慧图书馆、39个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村晚”等惠民演出3414场,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位列西北第一。聚焦有效衔接工作,扎实推进30个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项目,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性收入9.5亿元。

  据了解,为积极推动文旅事业发展,青海省建立健全旅游假期及旅游旺季指挥调度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跨地域、跨领域联合执法,出动执法人员5.1万人次,检查经营主体2.17万家次,查办案件325件,曝光典型案例6批次,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持续向好,旅游旺季全省文旅市场平稳有序。同时,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出系列消费促进活动,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2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2784.17万元,直接拉动消费9605.62万元,间接带动消费6.72亿元。发展生态旅游、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工业旅游,评定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27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家,省级生态旅游景区8家,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面对全新的2024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着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着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着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着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文化和旅游服务品质,着力加强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着力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抓好备战旅游旺季。

  2023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绩喜人、亮点频现。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